>首页>艺术评论
  • 艺术评论
      • 一个扫地工的梦-冯国东作品展序(作者:栗宪廷)

        分享到:
        2009-11-13 14:45:28

          《一个扫地工的梦》是冯国东1980年写的一篇自述,叙述了他创作《自在者》的想法以及艰难的艺术之梦。如果从冯国东70年代中开始艺术创作算起,他的艺术梦一做就三十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都说人会时来运转,老冯日子刚刚好过一点,可“三十年河西”就再也不属于老冯了!真是命运不公!
          在老冯癌症晚期的自画像中,我看到的是一个受难者的形象,为了三十年前一个艺术梦,受了三十年的难。但这三十年,老冯始终苦中求乐,在逆境中津津乐道自己艺术的探索。他把生活中每一种“活儿”,都变成艺术,同时,他也是天生的视艺术为生活,视艺术为生命过程的艺术家。所以,三十年,老冯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贫困潦倒,但三十年,竟让老冯积劳成疾一病不起,正值英年,却壮志未酬,真是天妒其才!
          (一)
          1979年2月,春节期间,北京中山公园水谢,以“春潮画会”的名义举办的《北京新春风景物画展览》,在北京美术界引起轰动。轰动的原因有四,其一,背叛文革艺术以重大题材和重大主题作为判断艺术的标准,首次以风景和静物作为展览的主题和展览名称。其二,文革以及三、四十年被压制的现代风格的艺术家第一次出场,如刘海粟、庞熏琴等,包括在1957年反右中被压制的艺术家袁运生,也首次展出了他的具装饰风格的《水乡》和壁画稿《召树屯》,其后,袁运生的装饰风格影响了80年代的壁画运动,在80年代初现代风格的试验中,成为重要的一个支流。 其三,1957年即被打倒的美术家协会江丰复出,写了影响的前言,前言中说:“这批自由结合起来的画家,不设审查制度,由全体出品者协商决定展品数量和挂画的位置。”“这个作法很好,自由结社是在宪法上明文规定赋予人民的合法权力,而且画会是一种有利艺术发展的组织形式:一,繁荣创作;二促进艺术作品的风格,体裁和题材的多样化;三,可以起鼓励画家们在艺术上互相学习,互相竞赛,互相提高的作用;四,有更多 的机会 把艺术作品拿到群众中去,接受群众的评论;五经费自筹,无须政府补贴;六,还可标价出售,以解决画店不收,宾馆不挂油画这种不符合百花齐放的精神的作法,而造成画家再生产的经济困难问题。对发展艺术创作有这么多好处的画会这种组织形式,应该大力提倡,办得越多越好,这一定会得到 社会各界人士的赞助和支持。”江丰的前言,为自由结社 开了行政上的绿灯。从80年代初“画会”风潮,到85美术新潮的“群体”运动,这种自由的艺术家群体,和民间展览的现象,才是解构国家展览尤其是“全国美展”的展览模式,及其代表的国家意识形态的真正力量。 其四,本次展览出了个冯国东!尤其20多年之后的今天看来,冯国东,可以和赵文量、杨雨澍及其《无名画会》,以及《星星美展》、上海《十二人画展》一起,标志北京乃至全中国实验艺术的先锋。当时冯国东参展的作品《家家院落》,色彩强烈,笔触粗旷,风格与西方野兽主义接近,在所有参展的艺术作品中耀眼夺目,真有点尺世骇俗的味道。1980年他又画出了类似超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在当时,他的作品不仅仅象大多数画家那样,局限于风格的尝试,而且表现了自己人生的苦闷和压抑,尤其是《自在者》成为当时 先锋艺术的代表作,1980年我在《现实主义不是唯一正确的途径》一文中,说《自在者》表现的是:“作为一个个性的人的存在,实际上是被扭曲的,支离破碎的”感觉。所以作者使用了“现代派某些手法,构成了一幅支离破碎的人体、强烈的对比色彩画面,令人这幅画面前感受到一颗痛苦、激愤的心灵。”三十年前,在革命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年代,对于一个没有接触过西方现代艺术资讯的青年来说,《自在者》的创作,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三十年后看这幅作品依然让人感动。
          (二)
          冯国东,1948年2月生,1964年初中毕业,随即参加了工作。自幼喜欢绘画,曾在帆布厂作清洁工作,70年代中期就画出了一些类似印象主义和野兽主义的绘画。因为工人和工厂领导不理解冯国东的绘画,他曾遭到批判,并于1979年被工厂开除公职。当时,我曾经在《美术》杂志上发表了他的作品,和他写的一篇《一个扫地工的梦》,在那篇文字中,他叙述了他为了画画,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难之中,没有钱买颜料和画布,他就使用破衣服和床单、被面作画布,甚至据一个朋友说,他当时盖的都是没有被面的棉絮。编辑部在发表了他的文字后,收到大量读者的画信,以及读者寄来的画布、颜料和汇款,让我们转给冯国东。
          80年代末期,冯国东作过一些类似钟表的小型活动的机械装置,作品诙谐而巧妙,这些作品曾经参加过《中国现代艺术展》,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上也绝无仅有。老冯的此类作品,表面上类似西方早期现代主义中机械类作品,但从艺术态度上看完全不同,西方的机械类作品,有其美术史线索中的上下文关系,而老冯着迷于生活中的各种“丢弃物”,在于老冯从中看到了它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地方,经过他的手,这些废弃物都会变成好玩的东西,废弃物成为作品的过程 ,对于老冯,是宣泄生命力和施展巧手的过程。这是一种接近生命本真的创作姿态。此种作品在老冯的生活中比比皆是。
          90年代,冯国东为了维持生计,曾经在鼓楼和朝阳区有过一个摊位,卖一些古董和自己的木雕,因为经营不善,1997年罢手,或者说,他从来就没真正经过商。因为那几年,他并不在意发现和买卖真正的古董,而热衷于“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创造,热衷于惧各种废弃的旧货, 收集卖不出去的破损古董。然后人把数件古董和旧货的局部,经过拼接改造成为全新的东西,不理解他的这些作品的,说他在制造垃圾,理解他的作品的,称赞他是点石成金。这就是他经商的几年的所作所为,与其说他在经商,不如说他在古董行当中收集古董废弃物,用于宣泄自己的生命力和施展自己的巧手。
          1997年他在北京郊区北皋乡的农村租了一个农民的小院,这几年他的艺术活动集与木雕创作,他说木雕的工具简单,木头是树根,农村到处都是,不象画画要花很多钱。其实,木雕几乎贯穿了冯国东全部的创作生涯,也显示了他多方面的试验 和才能,尤其在结构和组合上,幽默和智慧并举,实用和审美共存,成为他木雕作品在语言上的一大特点。如把电话机和电唱机组合在人体木雕中,把马桶盖地把手雕成男性生殖器等。组合上的智慧和幽默感,还显示在那两件使用葫芦组合成的女人体上,不但巧妙地利用了葫芦浑圆的造型,同时把中国民间根雕的造型原则,转换成现代艺术语言原则,这在冯国东木雕中,是个非常重要的语言转换,即传统根雕只是随形就势做成诸如可爱动物之类的造型,而冯国东这件作品,所谓随形就势的形和势,是一种具有抽象层面上的开和势的美感—浑圆和曲线。此类作品在冯国东的作品中还有不少,如那件根据树根的形做成的巨大昆虫头部,类似现代幻想灾难电影中的巨型食人昆虫,有一种怪异的恐惧感觉。冯国东此种语言上的尝试,与王克平的木雕一样,都成为80年代初中国当代艺术中富有创造性的试验。冯国东的木雕根据女人体变换出来的抽象造型,占不小比例,其造型的流畅、完美和可爱,不亚于西方现代雕塑家阿普等人的作品。冯国东还立体主义的试验,值得一提的还把硬质木头做成柔软、纠缠的造型试验等等,其造型试验的多样性,都尚待更深入的研究。
          2000年,冯国东搬到宋庄乡的小杨庄,他连买带捡一些便宜的材料,靠自己的双手,又作瓦工又作木工,还兼管工、电工,修建了自己的工作室和住房,还修起了个喝茶的凉棚和一个凉亭。一次,他为了挪却一块石头,竟然花费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象这种粗活笨活,连当地农民都不屑于干,但老冯乐此不疲,这一干就是四年多时间。因为老冯从来不把这些体力活计仅仅当作活计,而是当作施展手艺和消耗生命的艺术。老冯得益于此,也失之于此。其中利弊,说深说浅都不一定合适,只有留待后论。
          (三)
          2001年夏我办《新潮》期间,曾经再次访问过冯国东,下面是访问的录音整理
          栗:《新春画展》的参展者,绝大多数是中国当时著名画家,你在当时是一个无名青年,而那个展览里面,你的画是最轰动的,那个时候刚开放,以前一直是苏联的模式统治着,你能谈谈为什么一开始你就是这种风格吗?
          冯:其实我那会儿对美术比较模糊,对美术史不太明白。熟悉的比较少,看的都是泛泛的一点东西。我觉得可能就是那会儿因没有上过学。
          栗:那种风格主要以什么影响呢?看过什么画册?
          冯:没有。那会儿没什么画册。那看的都是苏联的画册。我的圈子也比较小,那样画,我也非常奇怪,后来画过一两张以后,感觉就越画越强烈,最后色彩上就走向比较极端了,画的特过瘾。
          栗:有点像野兽主义一样了。但是那时候你也不知道什么是野兽主义。
          冯:对,那会儿还不知道呢。也没看过什么 ,像钟鸣(新春画展的参展者,当时人民出版社的美术编辑,80年代曾经以萨特头像 画过一幅作品,题目为《他是他自己—萨特》)他们都比较早,好多人都看过好多书。因为工厂的,原来不认识什么画画的,后来到了文化宫那儿,有一个学习班 ,主要是那个时候,一个礼拜厂子必须给一天时间画画,从那时候开始变的,其实按说那时候学的东西跟我画的画都没有关系 。
          栗:大文化宫学的还是苏联那一套东西吗?
          冯:还没到苏联呢,都是基础的东西,素描呀,几何体什么的。还没从文化宫出来以前,我颜色就开始变化了,色彩变化是突然的,这很难说受过什么影响。可能也爱过什么影响,但是说不清楚。
          栗:你跟谁在一起画画?
          冯:那会可能就认识钟鸣
          栗: 这些写生你说早,大概早到什么时候?
          冯:这都是七十年代的东西了。75年左右吧。
          栗:这很像印象派的东西。还有这个跟野兽派比较像。
          冯:那会有一个研究会是外地的邀请我,在外画的,好象画提湖南省街心公园的一个古城堡,特像哈姆雷特的城堡那种感觉。那地方挺怪的。
          栗:就按着经历往下讲
          冯:我79年被开除了。那时你美术杂志发那文章时,厂子不知道我是干什么的,就知道是画画的,看了以后都疯了,说真的了不起什么的,后来杂志上又有批判我的文字,国上工厂嫌我矿工多,就开除了我,以后就没工作了。真正在家画画。后来我就做买卖了,也非常偶然的一事 。一个块喝洒认识的朋友,他自己有工作照 不给办,在鼓楼那儿说办个店,我就帮他办了。最后那小子心眼比较小,怕万一办了好象这店是我的,其实我倒不想干 就帮他一忙。后来他自己偷偷摸 摸花点钱找工商又办一个照,正好工商里面一管理人员跟我认识,一女的说是前看过我展览,就又帮我找了一个儿,因照 什么 都 有了。
          栗:这是哪年?
          冯:那是89年90年吧
          栗:那时你参加现代艺术大展作的那个钟是什么时候做的?
          冯:那年大展是89年。做钟是在那这前了,做了不久小顾(顾德新)看见了,说这东西不错。其实我做着玩的,并不是做艺术品。87,88年左右,那会什么都干,因为活不下去呀。
          栗:什么时候开始做那些雕塑
          冯:作木雕我是断断续续老在作,作的比较少比较慢。后来就作生意,一作就是十年。当初就是想,反正找着地儿了,就挣点钱吧。结果头一年就该了人家2万块钱。 不会做生意。鼓楼那地方不让做生意之后,背着2万块钱债就上朝外了继续干 。在那干了两看把钱还上了,从那以后开始挣一点钱。
          栗:你一件木雕卖多少钱?
          冯:那会卖的都是小个的。十件木雕卖了五万块钱,也不贵。我每件作的时期都特长。加上自己的一共不到十万块钱我就撤了,做买卖也不是块材料。到北皋租了房子就开始搞木雕,就是真喜欢。我要是画画的话可能早就完了。那时满处偷颜色、捡颜色、要颜色,什么都干,满处偷板去。现在弄的话你得全买画布,定做画框子,我瞧他们全那么干。我一瞧算了吧,弄木雕,捡木头吧。农村特好捡,我倒垃圾就能捡块木头回来。农村有几样木头不能盖房子就都仍了,可那种木头都是硬木。后来都知道我要,拉煤的什么的就都往我这送,问我要要,都想挣钱,30块钱拉一车过来,比运煤挣的多呀,最后 拉的我都不敢要了。
          栗:买卖是从90年到99年?
          冯:90年到97年吧,在北皋租了一间农民房,租了三年吧。就专门作木雕了。
          栗:这些木雕大部分在哪儿做的?
          冯:对。那天一个画家问我军事博物馆展览不花钱去不去?好多人都去了,一人给一块地儿,我没参加。那地儿谁去呀,我的目的又不想出名,要能保证能卖我就去。岁数大了,想法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因为我做买卖确实失败了,没办法。那天看《实话实说》里正好谈的罗大佑,不管他那人怎么样,但是他倾倒了一片中国的歌迷。包括老代后来成音乐人,都 对他情有独钟。可一听他那演唱会,全瞎了,什么公鸭嗓子就在里面乱唱,就特失望。后来好多人都问他,你不到前台来你保持你原来的美好形象多好。他说我也喜欢钱。他又怕自己不纯洁,马上又解释谁也作不到毕加索那样。后来好多人替他圆场,说挣钱艺术是一事,既不耽误艺术也能挣钱,这 可能。我始终觉得你要喜欢这个,穷必然的,就是你钱是非常偶然的现象。宋庄无数人都在扛着,钱就那么几人可数的,不可数的是一片。就这么咱现象,它连职业都算不上。不知道管它叫 什么,有人叫艺术家,可艺术家不是职业。你没办法既满足自己的爱好又特阔,除非要不你就娶一特有钱的老婆养着你,还理解 你。要不就父母特有钱
          栗:你在工厂什么时候?
          冯:我64年参加工作的,一直到79年被 开除
          栗:画画是什么时候画呢?
          冯:从小就画了。就是喜欢自己瞎画。
          栗:这中间有一个过程吧?
          冯:在文化宫开始跳的。画了几幅画以后就走开,不是特意走开的,也是因没有正式学过,不受什么限制,没人要求我应该怎么画。也可能有些东西找不着门,找不着了就成这样了。那会儿边什么叫灰颜色都知道。
          2001年夏2005年12月5日修改

          来源:网络

    1. 艺术评论
      1. 最新资讯
      1. 展览活动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46(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