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评论
  • 艺术评论
      • 双年展印象 展览形式缺乏设计

        分享到:
        2009-11-13 09:49:30

            ■新闻人物安德鲁:硬撑

            双年展A1板块开幕式那天,安德鲁被记者们团团围住,人们关心的还是那些事儿:戴高乐机场尽管出了坍塌事件,但还是个好设计,调查还在进行中;国家大剧院的设计有很多人反对,但他自己很喜欢,并且告诉大家不要为大剧院的结构安全担心。安德鲁的执着和敢做敢当的精神倒是令人钦佩,整个展场,他是唯一的新闻人物。

            ■乱中看精彩:庙会

            尽管展览筹备阶段发生了很多事情,但是正如组委会承诺的那样,双年展如期开幕了。退出工作和展览的建筑师崔恺也曾经表态,希望展览如期。然而,庙会如期不等同于照旧。许多原本要来参展的中国建筑师,因为对组委会的不信任,最终放弃了,结果是,临时被拉来参展的建筑师没有了准备的时间,展览本身自然大打折扣。当双年展首要板块A1的大幕一拉开,展览内容显得杂而乱,看不出策展人的思路和主题,展览形式显然是缺乏设计,还有很多是挂了几块展板,喷了一些连专业人士都看着费劲的图纸在上面。

            杂,所以像庙会,杂乱中,还是有一些精彩的。中国馆中,左右间、方体空间、九三组、MAD、百子甲壹等,展位上花了心思,让他们的作品也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国际馆和国家馆中,相对具备双年展风范的当属荷兰馆,NEUTELINGSRIEDIJK的“黑屋子”和MVRDV的“饥饿的盒子”,让观者见识了荷兰人一贯的创造力。瑞士馆是作为巡回展览的一站落脚在这里,“迷宫”样的布阵出自左右间建筑师王晖之手,没有主次、增加观展的主动和自由是“迷宫”形成的目的,瑞士馆入口的艺术家展区甚是养眼,花花绿绿四面墙,并且伴着茶香。库哈斯的事务所OMA的展区里,图、文件、模型照片铺满了墙壁地板和柱子,包裹出一块略微抬高的领地,密度很高却只有一个作品展示:国家博物馆方案,他们的工作过程和态度呈现在高密度的展区中。

            ■不让拍照,大脑成存储器:超人

            AI板块开展之后的第二天起,各个角落就被严加看管起来,严禁拍照。既然花了时间,来看的人自然希望满载收获而归,但是,不让拍照害苦了这些参观者,他们只好握紧手中的相机,努力让大脑兴奋起来,记住感兴趣的内容。

            既然展示,就是开放的,就是要交流,建筑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如果说珍品收藏字画之类不让拍的话似乎还有道理,建筑模型和展示空间不让拍未免太奇怪了。

            看过国外双年展的人说,展览是一个大乐园,各个展区都有好戏上演。观看展览不仅拍照自由,更有精美画册可以得到,包含了展览所有内容。并且,累了有地方歇,饿了有吃有喝,还有书店可以逛逛,因为展览的丰富和有趣,世界各地的人们远道而来,都是心满意足而归。这期间,关于建筑和建筑师的资讯也就自然而然传播开来。

            ■不爱宜家爱中国:保留

            中国美术馆瑞士展馆的外厅,成了瑞士艺术家CcandeSandoz的艺术天堂。这里被他布置成了颇有中国民风的小展厅:四周墙壁上是绘有彩色图案的丝绸,大红大绿,运用了多种中国画的符号,舞动的花,舞动的人,颇有敦煌风范;80年代常见的玻璃柜也被他派上了用场,上面摆放着用中南海、小熊猫、雀巢咖啡、二锅头的包装盒叠成的建筑模型;其间还有彩色拉花点缀。

            这个瑞士老头就站在柜台后,忙着擦拭小巧玲珑的茶碗,像极了茶馆里的茶博士。这是他第二次来中国。小时候老头的爷爷给他看了马可波罗游记中的插图,他一下子就被迷住了。他说他瑞士的家里全都是中国风格的装饰品。这次到北京来,却发现北京人都在争着买瑞士的宜家家具。“中国的文化很博大,中国人必须学会保留住自己的文化。”

          来源:网络

    1. 艺术评论
      1. 最新资讯
      1. 展览活动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36(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