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 资讯
      • 周昌谷的艺术没有消逝

        分享到:
        作者:卢炘来源:美术报2020-04-07 06:59:24

          周昌谷 荔枝熟了 1973年

          周昌谷(1929-1986)浙派人物画开创元老之一,温州乐清人,自幼受家学熏染喜爱美术,1948年考入杭州国立艺专,接受了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等大师的亲炙。本科毕业,留作研究生,其天分已初露头角。潘天寿当时对夫人说过:“解放后,我碰到有才华的学生,只有周昌谷一人。”1954年他有幸参加考察团赴敦煌临摹,又深入藏区生活,作《两个羊羔》,入选第二届全国美展,又获世界青年联欢节金奖,为新中国争得第一个绘画国际金奖,其艺术天才始为公众认可。

          不料,他被当成走白专道路的代表受到打击,从此灾难不断。因其个性耿直刚强,不服所害,常有争执,久之身体不支,且患上了肝病。

          直到文革结束,平反后他又拿起了画笔,终因沉疴不起,于1986年病逝。其一生辉煌与磨难同在,历史留下了一份深深的遗憾。

          周昌谷离世也已34年,去年家乡温州、乐清的政府与他身前工作的中国美院联手浙江美术馆举办“怀念英才——周昌谷九十诞辰纪念展”,虽然121件展品并不能全面反映他的艺术成就,但展览是成功的,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参观者流连忘返,周昌谷的艺术没有消逝。

          “东艺登高顶,世山列一峰”,乃周昌谷先生生前书写之对联,亦是他与人共勉的目标,表达了高远志向和爱国情怀。57个春秋的短暂生命,他创造的艺术却绽放出无比灿烂的光辉,也使他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无法绕开的一位名家。本着“固本博取”,追求“纯情至美”,而臻于“妙悟独造”,他的艺术照亮了中国画写意人物画发展的道路。《两个羊羔》被公认为“浙派人物画”奠基之作。

          /固本博取/

          用“固本博取”四个字概括周昌谷的中国画艺术追求,较“中西融合”或“传统出新”更为确切。“固本”者,坚持中国画之本,保持中国画鲜明的特色。“博取”者,从古今中外广博汲取,从绘画以外的各种文化艺术,甚至是民间艺术汲取,不存偏见。这非常符合他的实际,亦是浙派人物画的特点之一。

          他并不偏废西方艺术,始终认为:“西洋的现代艺术和祖国的文人画二者对我影响是最深的。”“潘天寿说要提高民族绘画,使之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而无愧色。林风眠说要将中西绘画的顶峰融合为另一个创新的高峰。”“我要用他们的方法(去学),他们各自的渊源将会带给我很大的好处,而不是表面的去像他们。”

          对于西方绘画的吸取,学习素描提高造型能力,他并未定于一尊,而是尽力避开明暗表现,致力于适合中国画特点的专业素描的研究,并获得成功。

          他坚信接受外来的东西不是愈多成就就会愈高,外来的东西一定要“洋为中用”,否则外来的风格愈强,倒反会削弱民族风格。

          他反复强调笔墨创新应该有三条标准:第一条一定要民族的创新,有传统作为依据。中国意笔人物画应该以“意”为主,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为主。第二条应该是现代的创新,一定要在民族化基础上进行,复古不是创新。“印象派”“立体派”“表现派”“野兽派”“抽象派”等等,可以研究、了解、吸取,但不能作为中国画创新的标准。第三条是强烈的个性风格。

          周昌谷作品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美,他是一个唯美追求者。因为“唯美主义”西方已有约定俗成的美术史概念,是指那种摒弃内容的唯形式主义;而周昌谷却是关注内容的,这内容便是“纯情”,他追求“纯情至美”。

          周昌谷曾多次这样表述:“假的就不可能感动人。我不要虚假的东西,应该提倡真善美,否定虚伪,否定假恶丑,这才是我的工作。一个虚伪的人就不可能是艺术家,艺术家是最诚实的。”

          他画的少数民族女子非常纯真,姿态和服饰背景都很美。但屡屡受到批判,说他表现小资产阶级情调。但他说:“少数民族妇女是我十分倾心的题材,而且也是我的求索、发挥彩墨画技巧的好题材,我是不会放弃的!”正是这份自信,成全了他艺术的鲜明个性和艺术高度。《荔枝熟了》曾被列为全国四大黑画之一而遭批判,现在学术界认定这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佳作之一。

          /求新独创/

          周昌谷传统文化修养很全面,无论诗文、书画、金石、考古各方面都明显比周围的人更在行,平时温文尔雅,厚道淳朴;但他在艺术上又不是一个安稳、守旧的人。他的思维非常活跃,求新独创精神处处表现出来。

          譬如:他的书法初学黄道周,又学米芾,后改学八大山人。他将现代派的结构、八大山人书势和蚯蚓行迹融于一体,自成一格,独创一种“蚓体书法”的草书,令人刮目相看。

          “蚓书”圆笔中锋,运转变通,结体奇崛,内敛含蓄,沉雄浑厚又风神潇洒,与他后期画风相协调。独幅书法作品也非常有个性。他自己说,蚓书源于早年在农村踩水车劳动时,发现蚯蚓行迹之美,引起关注。当年的发现在许多年后终于结成了正果。即使环境再差,他总不断有新的创获。

          当然,周昌谷最富创意的在于用色,在于对色彩艺术原理的深入研究和在作品中无与伦比的卓越处理。

          周昌谷作品用色特别鲜艳明丽、清新典雅,超越了千年文人画,也远远领先于同代画人。其妙处在于,尽管他的色彩效果让人联想到西方印象主义绘画,但其用色皆从中国画的用色规律出发,这不啻是他最鲜明的特点。别人色彩用多了会有水彩画、水粉画或者油画的感觉,可他的画始终保持着中国画的特点,非常难能可贵。

          昌谷先生深入研究传统的色彩观,研究古代壁画和卷轴画工笔重彩的色彩关系,研究山水画花鸟画的工笔和意笔的色彩关系,研究民间年画的色彩,研究林风眠先生的色彩,研究西方以印象派为代表对色彩科学的理解和艺术的运用。

          长期以来他将古今中外种种色彩知识去芜存菁,从理论上研究各种规律,并借鉴吸收到现代意笔人物画中去,反复以作品进行实验。

          他发现印象派画家减弱物象的素描造型的完整形,让外形趋于朦胧、模糊,以增强光色的流动感,同时使画面更具有形式感和抽象性特征,这种特有的未完成感的写意特质,与中国意笔画中的“尚意”精神有相通之处。

          站在意笔人物画的立场来吸收各方面的色彩艺术处理,无疑是一条正确的道路。为了取得与意笔用笔用墨的协调,他一方面吸收工笔画用色的艺术处理方法,而改变工笔色彩的用笔,将晕染法、钩填法改变成点染法、点厾法。这是他的创造。

          以前的意笔人物画,有单纯的水墨法,或用一二种颜色的淡彩法,优美潇洒,高尚清雅,主要是以水墨为主,色彩只起辅助作用。但他不满足水墨淡彩的成就,认为意笔色彩的方法应该多种多样,他努力寻找规律,要使色彩在意笔人物画中,得到更深刻、更广泛的实践、应用和发展。他不直接吸收西画中受光面与反光面的冷暖对比,而是去吸收西画中形成色彩美的科学原理。

          他发现色彩的调和与对比规律,适用于西画,也同样适用于中国画。他研究常见的对比还研究非常见的对比,研究色彩的“进退”问题,又归纳色彩一共有七种对比,深、浅、冷、暖、白纸加上墨色的深和浅。七种,就墨色说,也不只二种,所以又有双重对比和多重对比。他列出对色表,研究对比规律,按照艺术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

          他分析民间口诀,阐述为何“粉笼黄,胜增光”;为何“青间紫,不如死”;为何“红衣裳绿裤子”不易处理,敦煌壁画又是怎么处理成功的等等。

          他研究吴昌硕先生对中国画色彩“古艳”的追求和表现,捉摸恽南田、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等近现代花卉画的色彩艺术规律和方法,诸如墨色的对比、穿插、调和,浑然一体,各种方法兼收并蓄,拓宽了学术研究的路子。

          意笔人物画在周昌谷手里,于水墨和淡彩之外,别开生面,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而开辟新路,努力将意笔人物画推到极致。

    1. 资讯分类
      1. 最新资讯
      1. 展览活动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58(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4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