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 资讯
      • 大众美育的殿堂 文化创造的场域——新中国美术馆事业70年回眸

        分享到:
        作者:张子康来源:中国文化报2019-09-30 00:00:15

            (1/5) 2011年,中国美术馆迎来免费开放时代。

            (2/5)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

            (3/5)中华艺术宫

            (4/5)浙江美术馆

            (5/5)湖北美术馆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国的美术馆逐步发展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家园。

          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在册美术馆总数达到841家,其中原文化部美术馆数量499家,民营美术馆342家。截至2018年,包括美术博物馆在内的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达5136家,2018年全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各类展览超过2万个,近10亿人次走进博物馆。可以说,去美术馆或者博物馆已经成为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文化生活方式之一。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欣喜地看到美术馆已经成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殿堂。美术馆在提升国民素质、激发创新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增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党和政府文化工作的阵地。

          回顾中国美术馆事业的发展之路,可谓: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开启新中国美术馆建设

          早在1913年,任职于教育部的鲁迅先生就起草了一份《拟播布美术意见书》,明确提出建立美术馆和美术展览会的计划。1922年发表《美育实施方法》,提出要建立美术馆,把人类的精神财富公之于众。1932年林风眠发表《美术馆之功用》,大声疾呼建立美术馆。徐悲鸿早在留学欧洲期间就为国内设立美术馆而奔走呼号,他认为“国家唯一奖励美术之道,乃在设立美术馆”。中国近代第一个国家美术馆(1929年天津市立美术馆成立)是1936年8月在南京建成的“国立美术陈列馆”,第二年4月便举行声势浩大的“第二次全国美展”。事实上这个馆本质上并不算美术馆,只能称为展览陈列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美术馆的建设工作。

          1956年,江苏省政府在原南京“国立美术陈列馆”原址成立筹备处,1960年9月定名为江苏省美术馆,这也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美术馆。在北京,1958年开始新建中国美术馆,列为“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并于1963年6月建成开馆,馆名由毛主席亲自题写。此外较早的还有上海美术馆,其前身为1956年开馆的上海美术展览馆,上世纪80年代重新翻建,改成上海美术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鲜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框架之下,艺术家们创作出很多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农民和工人也都被鼓励拿起画笔描绘欣欣向荣的新世界,在为数不多的美术馆里举办过很多画展,吸引了很多观众。

          融入改革大潮

          改革开放开启了美术馆事业的新篇章,中国的美术馆事业开始繁荣发展。

          上世纪80年代早期,全国的美术馆依旧不多,大部分省份没有美术馆,大家对美术馆的认识也只是展览陈列的概念,展览是当时美术馆的主要功能。那时的美术馆也都是国有性质的,很多美术馆的展览并不对外,例如很多大学里的美术馆。普通民众看展览并不容易,进入美术馆看到的作品也有限。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国内再次兴起了一波建美术馆热潮,中国的美术馆建设进入了复苏阶段,进而成为不少较发达地区的阶段性文化命题。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当代艺术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同样的,许多省区市的场馆建设从无到有,美术馆也出现了新鲜血液:炎黄艺术馆、何香凝美术馆这类不完全属于政府性质的美术馆出现,为百姓提供了更多看画展的空间。美术馆里展出的作品也逐渐变得丰富和多元,来自世界各国优秀艺术家的作品逐渐多起来。中国当代艺术群体此时正在崛起,人们在更多的美术馆里感受艺术,接受教育。但不可否认,那个年代,很多美术馆的功能定位并不清晰,美术馆的机构设置也并不健全。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在全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的美术馆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很多省会城市建立了美术馆。在与国际艺术博物馆交流中,一些专业人员也开始对美术馆的专业功能进行思考,艺术学的发展要求美术馆必须突破原来单一的展览陈列的功能,在典藏、学术、教育等职能完善的同时,逐渐向国际化的美术馆形态靠近。大学的美术馆逐步向社会开放,例如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就是最早面向公众开放的校园美术馆之一。

          同时期,全国也出现了蓬勃的民营美术馆发展浪潮,蓬勃之中也夹杂着一些混乱。例如成都上河美术馆(1998年)、天津泰达美术馆(1996年)、沈阳东宇美术馆(1998年)等。这些美术馆给群众带来了一些优秀的展览,开拓和丰富了多元的艺术生态,但是由于自身组织构架、机构定位不清晰,很多都昙花一现。2006年,今日美术馆成为中国第一家民办非企业、公益性美术馆,中国民营美术馆从此走上发展日程。

          2008年前后,随着美术馆体制和管理的逐步体系化,其对大众文化生活的影响也逐步从单纯的美术展览延伸到其他方面。美术馆成为艺术收藏、学术研究、作品展示、群众美学教育的中心。2008年,原文化部艺术司开始评选重点美术馆,一方面使全国美术馆出现了全新的有序发展的大好局面,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民间收藏体系的建设,引领和带动了全民审美意识和美育的提高。美术馆成为构建文化价值的重要场所、支撑文化产业的丰富艺术资源。

          推进专业化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对文化的渴望被逐渐点燃。美术馆作为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其数量、规模和社会影响力都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中国的美术馆事业在体制创新、管理模式创新中探索出了很多新概念,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内生演进,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之路。

          原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一直高度重视和支持博物馆、美术馆的建设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陆续出台了顺应发展的各类政策,也开展了各类工作,成为美术馆事业的有力保障。1986年原文化部颁发《关于美术馆工作暂行条例》。2006年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业委员会成立,通过多种方式推动中国美术馆行业规范的建立。2010年起,原文化部在“十二五”期间国家美术发展工程中列入实施全国美术馆发展扶持计划。2011年,原文化部、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全国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的意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艺术的发展。政府部门更是注重通过美术馆这样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改革开放在文化领域的成果,进而加强国民基本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激发全民族的创造活力。2014年,原文化部出台《全国重点美术馆评估办法》;2017年3月1日施行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把美术馆定性为公共文化设施,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17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中要求推动公共文化机构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落实法人自主权,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增强活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此外,各地政府在城市规划、设置专项资金、扶持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业务指导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当然,在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美术馆事业自身也在不断完善、更加专业。现在的美术馆已经从最初展览陈列的简单概念,形成了完整的专业化的美术馆体系。美术馆的功能不再仅仅是展览展示,还包括学术研究、教育推广、收藏等,美术馆事业的发展对整个中国艺术收藏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数量众多的专业美术馆的学术建设带动了画廊、会展、拍卖、商业设计、文化衍生品、影视、旅游、城市规划设计与地产等多类型文化及产业的发展,形成了文化艺术生态的整体推进。中国美术馆事业的国际化进程也不断向前推动,在国际范围内传播中国文化,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塑造中国文化形象,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文化价值放大的场域

          随着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逐步提升,作为文化和艺术的集散地,美术馆、博物馆机构毋庸置疑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成为创新智识生产、放大文化价值的未来场域。

          未来世界,美术馆不仅仅是呈现作品的场所,更是创造新的文化价值并扩大该价值的场域。美术馆、博物馆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同时是人类智识和价值的源泉,这一点通过美术馆的教育职能充分展现出来。美术馆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有别于学校美育,更加注重通过参与式、互动式、建构式等各种方式方法来实现,是对学院教育和社会化教育的有效补充。其目的是引发观众对美的欣赏,对审美经验的体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要求美术馆建立“智识”系统。“知识”是指通过经验和教育获得的事实、信息或信息集合,而“智识”是指人们判断事物和解决矛盾的逻辑与能力,以思考、理智、判断为特征。从哲学层面上说,它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科学性相关;从心理层面说,它描述了人们理性认识世界的高水平。在新的大数据时代,“智识系统”推进了人们判断事物和解决矛盾的逻辑与能力,从而在认知中获得有价值的知识,并产生“合成”知识点的能力,这是未来美术馆为社会服务的重要目标。从当代视角认知美术馆,需要利用智识系统形成触类旁通的、跨学科的、新的知识和文化价值推动力,形成对文化价值的放大。

          作为专业机构,当代美术馆除了推动价值创新,进行智识生产,其最重要的功能是建立对国内国际有影响力、具备艺术话语权的学术平台,这是一整套艺术学术价值的判断体系,其建设有利于整体的艺术生态发展。

          当代美术馆艺术文化话语权的建设,不仅仅对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有重要意义,更是面对全球一体化而提出的面向未来的解决方案。美术馆没有创造性价值的产生,也就没有话语权。面向未来的美术馆,其社会性、艺术性和学术性需要融合发展,其主要意义在于生成新的艺术文化价值,以产生更大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许多传统模式亟待打破,美术馆的智识系统也构筑出新的智识服务社会的维度,从而使美术馆真正成为全民的艺术乐园。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美术馆数量还很不足,全国各个省区市美术馆发展不均衡。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美术馆事业走过70年的不平凡历程,未来的发展必将产生更大的带动社会文化进步的价值。美术馆也将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国际交流环境的变化。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美术馆已真正成为广大民众的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的阵地。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1. 资讯分类
      1. 最新资讯
      1. 展览活动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116(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0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