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 资讯
      • 做记录传统民俗文化的摄影“苦行僧”

        分享到:
        作者:赵凤兰来源:中国文化报2017-11-17 08:42:42

          “摄影艺术与民俗学有机结合,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如今,一些搞摄影的人对人文历史和社会学知之甚少;同时,很少有研究历史学、民俗学的人掌握高超的摄影技术,由此导致前者的作品显得‘空’,后者的文章显得‘干’。要解决‘干’和‘空’的问题,就要将民俗学与摄影结合起来。摄影家要多研究社会和民俗,拍摄的作品才能深刻、才有人文底蕴。”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摄影报社近日在湖南湘西凤凰召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像呈现与传播”论坛上,解放军理工大学原训练部部长张建军如是说。


          传承文化,图像艺术不能缺席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因其承载的独特生活范式和最深沉的民族文化记忆,历来是民俗学者和纪实摄影家们关注的焦点。过去几千年里,我国民俗历史基本以文字形式保存。近几十年来,随着影像视听时代的到来,人文学者和摄影人开始利用图像展现民俗,民俗纪实影像不仅是重要的艺术形式,而且也作为史料登上学术殿堂。


          谈到民俗摄影的重要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赵连赏说:“摄影在功能上类似于古代的绘画,可以记录某一历史瞬间发生的事件。这些绘画形象与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不同时代人物、事件等,共同作为历史文献被保存下来,成为延续中华文明、见证悠久历史的重要载体。如今,民俗摄影作为摄影的一个专门类型,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从无到有、由浅入深、逐渐成长,介入文化历史学研究的程度也越来越深。”


          “民俗摄影是记忆的视觉文献标本。”民俗文化学者、摄影家刘冻补充道,“中国民俗摄影的研究与实践从上世纪20年代就已经开始,当时的摄影家刘半农、王小亭、庄学本、蓝志贵等人,以东方人的视角和田野调查的方式,记录下大量反映当时中国芸芸众生的民俗影像,为传统民俗文化留下了一个时代的影像记忆,具有很强的人类学和社会学价值。”


          民俗摄影繁荣中问题凸显


          基于影像传播的直观性和便捷性,时下,越来越多的纪实摄影家参与到民俗文化的采撷中来,甚至掀起了一股集体化民俗影像采集消费的浪潮。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有些摄影家的拍摄仅停留在浮光掠影的表层,并未深入挖掘代表中华民俗文化的典型符号和特色元素;有些摄影家为了追求画面美感而摆布造假,炮制出许多伪民俗。


          “全民摄影时代给民俗摄影插上翅膀的同时也带来了某种负面影响。”纪实摄影家、评论家蔡焕松直言不讳。在他看来,时下摄影界存在三类人:第一类仅仅是把大自然“搬”回家;第二类是跟着感觉走,穿着红马甲,背着三脚架,长枪短炮,附庸风雅;第三类是“苦行僧”,只有苦行僧才能拍摄出真正的、有价值的民俗影像。他建议摄影界多培养学者型摄影家,尤其要重视和奖励那些“苦行僧”,鼓励他们把古老的民间智慧和文化遗产通过影像记录并传承下去。


          谈到民俗摄影的现状,中国摄影报社副总编柴选用“热闹中的式微”来解读民俗文化的异化现象。他指出,当前民俗摄影存在消费化、表象化、碎片化和冷漠化四大异象。在种种民俗消费景观的驱动下,一些原汁原味的民俗事象、虔诚的民间仪式被断章取义的表演和消费主义带来的嬉皮感所消解,导致一些民俗真玩意儿沦为徒有其表的“好看”赝品,而许多民俗摄影同样仅停留在婚丧嫁娶、节庆表演等肤浅层面。他建议,摄影家从民俗的外化表层进入内在肌理,以视觉方式探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基因和文脉传承。


          用心和灵魂拍好民俗摄影


          民俗摄影若要最大化承载历史价值和社会功能,就要充分发掘其人文内涵和文献价值,使拍摄内容真实可信且具有典型意义、视觉美感和史料价值。蔡焕松认识到家乡潮汕民俗的历史价值和文明价值,坚持执守13年,以“苦行僧”般的工匠精神记录下潮汕民俗的传承及流布,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留下了一部有意义的影像。摄影家蒋建雄对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尧告村进行长达10余年的影像记录。一些摄影家对一个村落或一个家族进行长达数年的田野调查和跟踪拍摄,将中国民俗文化切片的影像汇聚起来,形成一部丰富多彩的中华民俗影像志……


          谈到民俗摄影如何更好地承担其影像志的功能,赵连赏说:“大量民俗摄影中的优秀作品在获奖或入展之后就完成了使命,被束之高阁,甚至被遗忘,难以继续发挥作用。要使丰富的民俗摄影资源得以延续,就要探索将民俗摄影作品转化成学术文献模式之路,民俗文化才能通过摄影作品延长生命而源远流长。”


          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夏艳则以出版物《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为例,谈到民俗摄影作品能够长存不衰的秘诀。她说:“拍摄北京的城门、城墙,似乎至今无人超越瑞典学者喜仁龙。作者曾在北京实地走访调查、测绘、研究,并参考了大量地方志,真实还原了上世纪20年代遗存的北京城墙与城门。值得一提的是,这150余幅照片和文字都极具感染力,明清城墙的宏伟、民国初年城墙外立面的败落、城外的杨柳依依、进出城门的骆驼队等,都糅合了大量人文内涵,蕴含着作者真挚的情感,表达了一个美的主题。”


          “真正的摄影精神应当用心和灵魂去追求。”柴选总结说,如果将民俗摄影当成一项工程来做,就会发现更多或粗粝或细腻的民风品质,就能了解和得到更多的地方知识,就有可能通过观察得到更多真实可信的材料和影像,并从中获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和传承密码。


    1. 资讯分类
      1. 最新资讯
      1. 展览活动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39(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3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