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 资讯
      • 观念摄影:不是再现现实,而是制造现实

        分享到:
        作者:王端廷来源:美术报2017-09-11 08:00:56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组成部分,观念摄影最初是以行为艺术的记录和传播媒介的角色出现的,1989年2月5日至19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就展出了一些行为艺术作品的照片。20世纪90年代随着行为艺术的盛行,更是有大量行为艺术作品通过照片并借助媒体在艺术界和社会上传播。例如,1993至1994年间,艺术家荣荣就将在北京东村发生的一些行为艺术通过摄影手段作了记录,他当时拍摄的著名摄影作品中就包括张洹的行为艺术作品《12平方米》和《为鱼塘增高水位》。邢丹文也将马六明和王晋的一些行为艺术作品拍成了照片。


          当时的行为艺术之所以需要摄影的帮助是因为,行为艺术不能够获得在美术馆等公共空间展出的机会,只能在非正式场所甚至私人空间实施,而且这些在非公共空间完成的一次性的行为艺术只能被很少的观众知晓,不能为大众所了解。


          对于这些行为艺术作品,摄影不仅具有永久记录之功效,更是广泛传播的重要途径。但是随着艺术商品化和市场化的来临,这些“行为摄影”作品出现了著作权纠纷,行为艺术家与摄影者之间为照片的版权归属产生了争执。这样的纠纷也说明这类摄影作品的艺术独立性是不明确的,也就是说,它们还算不上真正独立的观念摄影艺术。因为这些拍摄者没有参与行为艺术作品的构思,其照片也只是行为艺术现场的客观记录。


          观念摄影与纪实摄影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纪实摄影是现场的呈现者,而观念摄影不仅仅是现场的记录者,更是现场的导演者。确切地说,观念摄影不是再现现实,而是制造现实。虽然观念摄影的主题和题材千差万别,但对现场的主观设计和寓意的自我表达是这类作品的共同特征。观念摄影往往是艺术家自编自导自演的戏剧,它是真正的自我表达的艺术。形象的翻新、合成、摆拍、表演和虚拟是观念摄影最常用的手段,历史反思和社会批判是观念摄影最常见的主题,通过艺术家的主观设计,观念摄影作品往往能比纪实摄影更深刻地揭示出历史与社会的真相,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和精神冲击。


          在中国,观念摄影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1997年岛子策划的“新影像:观念摄影艺术展”上,紧接着在1998年朱其策划了“影像志异:中国新观念摄影艺术展”。由于这两个展览不约而同地使用了观念摄影这个概念,使得这个概念迅速成为这类作品共同的称号。也就是从那时起,以摄影为形态的观念艺术正式开始以观念摄影的名义进入当代艺术批评的视野。观念摄影一开始只是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受到部分人的关注,1999年前后,观念摄影才获得国际艺术界的认同,并开始进入国际画廊和收藏家的销售渠道。今天,中国观念摄影艺术家已经成了各种国际当代摄影展和综合国际当代艺术展的常客。


          谁是中国第一位观念摄影艺术家以及哪一个是第一件观念摄影作品难以确认,但确定无疑的是有大量艺术家参与到这类艺术的创作中,甚至还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观念摄影创作并取得成功的艺术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行为摄影”作品出现之后,一些敏锐的艺术家意识到摄影可以摆脱客观记录的束缚,实现主观意图的表达,于是他们颠覆了摄影和观念艺术记录和被记录的关系,开始了专门以摄影形态为独立表现形态的艺术创作手法,如刘铮、赵半狄、郑国谷和王庆松等艺术家在1995年前后就已经自觉地专门为照相机镜头而制造的现场景象,并以此完成观念摄影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观念摄影的产生和发展与数码照相机、计算机技术特别是数字成像技术的发明和进步密切相关,从胶片显影到电子成像带来的不只是从手工制图到科技制图的变化,而是摄影艺术本质的飞跃。数码相机和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使得“移花接木”、“无中生有”和“以假乱真”等图像效果的获得变得易如反掌,虚拟技术将一个个超现实的视觉奇观呈现在世人眼前。可以相信,随着电子成像技术的不断升级,观念摄影艺术也将不断嬗变、不断更新。

          王端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节选自《一念之间——作为观念艺术的中国当代摄影、影像和数字艺术概述》)


    1. 资讯分类
      1. 最新资讯
      1. 展览活动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35(s)   7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