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 资讯
      • 山河岁月 一瞬永恒——高帆、牛畏予作品捐赠与收藏

        分享到:
        作者:李亦奕来源:中国文化报2017-07-04 01:09:11

            (1/2) 进入北平城1949年2月3日,北京(摄影) 高帆

            (2/2)藏族女犁手(摄影) 1960年代 牛畏予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在中国摄影史上,高帆和牛畏予夫妇二人的名字是无法绕过的,他们用摄影实践参与并书写了战争年代直至新中国时期的中国摄影史,同时,也在战火和历史的进程中拥有了自己的云卷云舒、山河岁月。正如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所说:一瞬永恒是摄影的价值所在。不同于民国时期的摄影审美,也异于上世纪80年代将摄影纳入艺术领域的学术探讨,高帆和牛畏予摄影艺术的关键词是:民族、国家、人民,他们所从事的摄影生涯是其人生的最好注脚。


          近日,“高帆、牛畏予摄影回顾展”于中国美术馆举办,据了解,牛畏予和高帆的首次个人影展分别于1988年3月8日和1999年8月1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这两次展览也是他们摄影生涯中唯一在美术馆举办的展览,时隔数十载,再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既是对高帆、牛畏予伉俪摄影生涯的回顾,也是这对夫妇的首个联合影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出的部分作品是当年展览的原作,折射了不同年代摄影印放与装裱的材质与工艺,其中包括高帆在战争时期的摄影原作,以及自上世纪50至70年代高帆亲自印放并设计、贴裱在卡纸上的风景摄影、人像摄影作品10余幅;还展出了包含纸基银盐红松木背裱、纸基银盐、彩扩、转染等多种媒材工艺的牛畏予摄影作品10余幅,作品由当时新华社摄影部的资深暗房技师印放,是展现80年代末摄影制作技术的最高工艺的作品。展览举办期间,鲐背之年的牛畏予携家属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二人摄影作品共240幅,此次捐赠也入选了“2017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


          高帆生于1922年,曾就读于浙江省立桑蚕专科学校。七七事变后,先后在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和抗大同学一同奔赴华北抗战前线。1939年,因为部队缴获一台相机分配给了高帆,开始摄影。作为129师(第二野战军)较为主要的摄影者,他拍摄了大量记录战争和战地生活的摄影作品。1949年1月,高帆随接管部队先行进入北平,随后拍下了解放军进入北平以及中共中央进入北平、在西苑机场阅兵的历史时刻。此次展出的《定陶战役》《临汾战役》《北平入城式》《毛主席在西苑机场》等系列摄影作品,记录了从战斗前线、入城盛典到领导人重要活动,作为记忆的载体而被后来者观看和研究,营造出另一番超越时空的意象世界。对于战争时期的摄影,吴为山认为,更应看到这些摄影作品在当时能够产生的鼓舞和改变人的生活和思想的深度感召力,它一方面是现实人生的写照,另一方面也是对现实人生的超越。


          新中国时期,因为本职工作繁忙,高帆很少有时间外出创作,所以这一时期留下的摄影作品数量较少。此次展览中有部分高帆上世纪60年代出访东欧期间的采风作品和游历抒怀的风景摄影。这些作品曾被高帆编目拓裱在黑色卡纸上,珍藏至今。


          高帆曾历任《战场画报》《人民画报》《华北画报》《西南画报》《解放军画报》《中国摄影》的主要负责人。也曾主编、参编10余种党史、军史的图集,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月里,还主持编辑了第二野战军大型图文集《天下之脊》,为图像历史研究留下了重要资料。60余年的军事摄影和画报工作经验,使他对画报的编辑工作颇有心得,关于图片的文字说明,高帆认为:“一本画报之所以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首先是因为它所选登的图片主题鲜明、形象生动、构图新颖、画面清晰。但是,如果忽略了图片的说明文字,也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一张好的图片,再有好的文字说明做配合,将会增加它的积极意义,增强它的艺术表现力。好的图片说明,都不是一挥而就的,它常常是记者和编辑共同努力、反复琢磨的结果。”关于画报的编辑、记者工作,他说:“作为一个编辑,必须根据原稿内容和当时的宣传方针政策,对每一组、每一张图片的说明都进行仔细研究、推敲,反复加工。但是,编辑加工的基础仍在原稿,一切素材和感受主要来自记者。因此,作为一个记者,不仅要拍好图片,充分发挥图片的影像效果,同时,又必须积累丰富的文字素材,交代图片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时间、地点、经过和结果,以及记者本人的感受和认识,一并提交编辑部。这是编辑进一步加工并编写出生动、有力的图片说明的主要依据。”这些经验之谈,对当下的编辑、记者的工作都大有裨益。


          如果说高帆的摄影成就集中体现于战地摄影,那么,作为新中国为数不多的女性摄影师之一,牛畏予的摄影实践则着重在新中国成立后在新华社摄影组完成拍摄任务时展现出的女性特质和个性倾向。她拍摄了一系列广为传播的女性形象:何香凝、康同璧、裕容龄、赵青、张权、孙维世,以及1949年第一个三八妇女节、新中国第一批女飞行员、女公交车司机、藏族女犁手、人民公社的女大学生、大庆油田女工人、福建女民兵等广泛的题材。在新闻现场拍摄环境肖像,是牛畏予摄影生涯的主要特点。牛畏予所拍摄的《华罗庚》是新中国时期代表性的人像摄影作品。此次展出的数十件肖像作品中,不但包括1955年全国美展中进行创作的画家于非闇、吴镜汀、王雪涛、陈半丁、姜燕等人,也包括牛畏予在50到60年代所拍摄的钱学森、茅以升、郭沫若、蒋兆和、齐白石、铁人王进喜等。


          在牛畏予所保留的10余本拍摄笔记中,观众能够发现她对于自己摄影生涯的总结“倾注心血,饱含真诚”。在40年的摄影生涯中,她的足迹遍及祖国的塞北江南、川藏高原、天山脚下,广收博纳,精心拍摄了许多表现各民族普通劳动者的佳作。她曾重走长征的雪山、草地,4次到四川阿坝拍摄专题,2次到新疆,1975年在西藏采访长达8个月……


          两位摄影家的共同之处,都是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特定历史情境下投身摄影,他们对于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的关注是一致的。不同之处则在于二者的摄影实践在不同的历史时间节点发挥作用,其面对的现实境遇是有差别的,高帆的摄影充满着宏大叙事带来的史诗般的崇高感,牛畏予的摄影中则饱含着女性的柔情、细腻和包容。


          “此次展出的作品质量很高,视角独特,极具时代感。这是两位艺术家毕生的精华,很多是之前没发表过的。”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李树峰建议,将这些影像作品收集并发表出来,或许对当前的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大有裨益。此外,他还呼吁美术馆系统今后加大摄影作品的收藏力度。


    1. 资讯分类
      1. 最新资讯
      1. 展览活动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42(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2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