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评论
  • 艺术评论
      • 中国美术名家 走进杨海滨艺术世界

        分享到:
        作者:邵大箴、尚辉、王平、于洋来源:中国美术家网2020-03-19 18:10:52

          2020年庚子年新春,一波猝不及防的疫情偷袭武汉,肆虐中华大地。在党中央领导下,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奋力反击,一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全面打响。


          杨海滨--《战疫英雄》


          书画艺术来自人民群众,书画艺术家始终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疫情面前,东北画家群坚决与全国人民一道,凝聚艺术的力量,鼓舞士气,共同“战疫”,用画笔向疫情宣战,为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竭诚奉献。著名画家、生长在辽宁省沈阳市的杨海滨先生,更是积极参加东北画家群组织的“站疫”线上书画展活动。杨海滨先生怀揣滚烫的仁爱之心,精心创作一幅《战疫英雄》国画,表达对临危受命战斗在抗疫情一线的医护工作者的崇敬之情。



          据悉,这次抗疫情线上作品展,东北画家群艺术家都积极响应,挥毫泼墨,一幅幅精湛作品,化作抗击疫情的战鼓,坚决夺取抗击疫情阻击战的全面胜利!


          艺术家简历


          杨海滨,笔名无垠,生于1950年。毕业于沈阳大学师范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沈阳文史馆馆员,沈阳惠民艺术大学教授,沈阳市政府命名优秀艺术家,沈阳日报美术馆艺术顾问、文化部中传集团惠风画院签约画家、沈阳友缘画院院长。

          他的花鸟画作品经常入选国家级大型画展,并多次获得奖励:1994年作品《西风醉秋林》获中华书画大展一等奖,1995年作品《花王图》获全国首届牡丹竞选国花画展优秀作品奖,1995年作品《先烈回眸应笑慰》获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全国中国画大展铜牌奖,2000年作品《思华年》获21世纪中国画大展优秀作品奖,2002年作品《大地情》获2002年中国画大展优秀作品奖。2003年-2004年作品《墨荷》参加中国、匈牙利、韩国、日本巡回展。2004年作品《好年头》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2004年10月赴韩国仁川举办了画了展。2005年作品《墨荷》参加第四届国际友好美术交流展。2007年7月作为中国书画艺术代表团赴香港参加《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海峡两岸书画作品展》,同年十一月赴南宁参加东盟十国博览会全国美术大展。2013年4月,在北京举办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主办、《艺术市场》美术馆和沈阳日报书画院承办的《杨海滨花鸟画展》,应中国文化部之邀多次随中国当代著名画家代表团出国举办中国画联展:2013年9月《视觉中国——巴黎水墨展》、2014年5月《视觉中国——东京水墨特展》、2014年8月《视觉中国——爱丁堡国际艺术展》。

          他的多幅花鸟画作品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全国政协的部门收藏。许多作品和美术理论、美术评论文章发表在《美术》、《国画家》、《美术大观》、《东方艺术》、《东北画风论文集》等诸多报刊杂志上。北京《人民日报》、台湾《东北文献》以及辽宁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介绍了他的艺术成就。他的艺术业绩载入《中国当代美术家大辞典》等多部大型辞书,他的许多作品收入《名家花鸟画艺术》等多部大型合编画集。1990年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杨海滨国画作品集》1996年出版了他的《写意猫技法》,2000年出版了《国画手稿花卉》、《中国画临习本-兰》、《中国画临习本-菊》,2001年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他的《写意牡丹技法》, 2003年出版了《水墨画猫技法》,《猫蝶同乐》,2004年出版了《水墨鸡技法》,2005年出版了《七彩牡丹写意技法》,2006年出版了《杨海滨花鸟画作品集》,2011年出版了《当代中国画名家——杨海滨作品集》,2014年出版了《荷花撷英——杨海滨荷花作品集》。


          《华而实》 2004年


          工写有序 色墨相宜

          ——品画家杨海滨先生画荷花

          □邵大箴


          杨海滨是当代花鸟画坛真正有想法的实力派画家。他的画笔墨精湛、造物生动、灵秀多姿,尤其是荷花,工写兼合,自成一体。其雅逸明丽之画风,在当代堪与比肩者为数不多。能够认识杨海滨,我是幸运的,我觉得他有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杨海滨从事花鸟画创作几十年,其作品历来题材广泛,品类丰富。而纵观其近年的荷花作品,我以为可概括为三大特点。


          《冷香嫣然》68×68cm


          首先,杨海滨的绘画观念中,物象的位置经营、笔墨的神采意趣、意境的萧疏淡然,不仅都需要创作者殚精竭虑去推敲和把控,更仰赖于其不断探索、革新和创作。可以看到,在杨海滨的荷花创作里,谨细的工笔勾描往往隐匿于写意性的笔触之内,理性的用笔赋予其画面规整的形态感。不同于我们印象中工笔画双钩描写的造型法则,杨海滨有意模糊了荷叶形体的轮廓线,并通过淡淡的墨色晕染大面积的空白,使画面获得一种朦胧、静谧的空气感:有晨曦的初凉,有月夜的孤寂,有雨后的清新。因此,我们很容易在杨海滨的绘画中发现微风摇曳荷花的痕迹和雨点拍打荷叶的声音,传递着野逸的诗境。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杨海滨对淡墨表现力的探索,准确地再现了其细腻而敏感的个人性情:工写、色墨的微妙差异被有序区分,墨笔或清润或滞涩的质感形成视觉审美的张力。



          观《水色》一画,可见其颇善于把握工写和色墨的关系:红荷工笔细描,用色铿锵响亮,艳而不俗;而荷叶淋漓写意,墨色醇厚深沉,纯净而饱满,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色墨互映,相得益彰。而画中对用光的处理可谓得现代绘画之三昧:荷花花瓣的前后关系用传统的“隔”的方法以明确其空间位置,亦是前面花瓣受光照后所形成的高光,可谓笔断意不断;满幅的荷叶因其阴阳向背而呈现受光、背光、侧光的丰富效果,且显示出半透明的效果。



          在《睡美人》中,他吸收了现代绘画中的光、色原理和色彩处理要素,把对光与色关系的研究成果巧妙地糅合到以软毫与宣纸所造就的中国画之中,融合了古今绘画的优势,以花青、墨绿、赭石三色不等量相合挥写荷叶,使整幅画面似沐浴在温润的水汽下,生意盎然。荷花色彩鲜亮,娇艳欲滴。当然,杨海滨也没有一味放纵色彩而任其流泻,因为他深知,笔法和墨法是中国画的灵魂。潘天寿先生有言,中国画的表现形式,“黑白二色为五色中之主彩,离开了黑白,中国绘画即不成画矣”。因此,杨海滨往往以水墨写取一幅画的主体部分,以确立画面的主体气象;其他部分则以墨和色彩混合点造型。在画荷叶时在墨色中掺入不等量的墨色,色中含墨,墨中融色,色墨浑然一体,令物象一体之内呈现丰富的色调和明度的变化:浓淡有致,层次分明,浓而古厚,艳而清雅,既传达出物象的现实感,又表现了物象的生命感和空灵感。这正是对中国花鸟画文化“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优秀传统的传承,表现出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显得雍容华贵,大气而浪漫。



          其次,杨海滨画中的用水,体现了一位花鸟画家的地域文化品格。墨因水而鲜活,画因水而滋润,这已为许多论家所称道。在《洁为本色》中,笔中水头极饱满,大笔铺陈,洋洋洒洒,北派气势尽显,观之令人畅快淋漓,且墨色变化极为丰富。画幅上焦墨、浓墨、淡墨、轻墨层次分明,虚实相生,一笔落纸,不用换笔,浓淡干湿尽现,相融相接,气脉贯通,一池的水汽和满幅的荷香仿佛要溢出画外,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这是最适合万物生长,也是最适合人类生命成长的意境。

          最后,杨海滨的荷花超越了写实的层次,注重在意境上塑造形象。在他的笔下,自然的荷花被赋予了人格化的魅力。这既体现了画家的创造精神,也表现出画家“画以载道”的精神品格。杨海滨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他沉醉于画中,忘情啜饮,一面清醒地比较,一面理性地分析。他首先看到了“写生”和“寓兴”两大优良传统,这也是花鸟画艺术的文化品质与民族气质所在。这里的“写生”,并非今天的“对物写生”,而是在追求“似”与“真”的前提下,表现对象的生命与特质,使其栩栩如生。这一点,从杨海滨独特的工写相融的荷花画系列里尤其可以看出。这里的“寓兴”,反对被动地描花绘鸟,强调观察对象时心灵的触动,唤起观者类似的生活感受。他看到了这两大传统围绕着的是一个根本问题,即变现实美为艺术美,变自然美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合一。唯其如此,中国花鸟画才可以成为培养人高尚审美情操与生活理想的高级艺术。



          观他的小写意荷花作品《高洁师范》,似有一种不忍触碰的美,又似优雅少女,精致传达着“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唯美意境。艺术表现极具张力,沉稳地表现着淡雅的荷韵。但其中蕴藏的情感非常浓厚,画面迸发出令人心怡的质感,让人立即为其中的清雅气韵所吸引。画面笔调纯净自然,墨色对比强烈,通过对花与叶茎独特的工与写处理,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绝美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再如他的作品《无尘之境》,仿佛是以女性的视角和柔美细腻的情感来表现荷塘风韵,给人带来美好的艺术享受。画中的荷花无论盛开还是含苞欲放,皆工致调性,色彩明丽,在枝叶的交错中灵动而又和谐,浓墨绘出叶与莲茎并加以淡墨晕染。虽然描绘的只是荷塘的一角,却别有风味。



          毋庸置疑,杨海滨的花鸟画有着其鲜明的个人特征,而这种特征正是当今中国画坛所欠缺的。在杨海滨的绘画观念中,生命形式的情感节律,源于画家观察自然与体验意境的“探微”能力。从构思上说,是触景生情;从意境上说,是以花传神;从技巧上说,就是自然含蓄;从审美上说,就是清香丽质。杨海滨用笔用墨崇尚传统却不失现代感,以传统见长却不乏创造,重传统学养又具现代人的胸襟。因而,他十分看重笔墨意趣给人带来优雅、飘逸、淡远的审美感受,又给人以精神享受上的酣畅、适度与均衡。这必然是个性的张扬、学养的凝聚,是精神的持重、胸襟敞亮的表现。

          工写有序,色墨相宜,由此创造出花鸟艺术的生命,这正是杨海滨不同于他人之处。



          杨海滨:生动鲜活之感,温文尔雅之风

          文/尚辉

          《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


          20世纪以来,在花鸟画的演变与革新历程中,如何把西方写实绘画的理念与技法纳入中国传统绘画体系,是当时艺术家所面临的艰难课题。对景写生作为西方绘画中搜集素材的主要途径,也是中国传统绘画中十分重要的训练方法。区别在于西方写生强调实际的光影与色彩,而中国写生则依靠实地的观察和记忆再创造,但从杨海滨的花鸟画作品来看,恰好体现了东西方绘画关于对景写生意义的融合之处。

          杨海滨的作品往往是对花鸟物象实际生态环境的整体客观表现,在开阔的场景中聚集着跟多的物象,以充实画面的艺术效果。在他的许多“荷花”系列作品中,都能看到一束束风姿绰约的荷花在微波粼粼的池塘中亭亭玉立,荷花周围的大片荷叶、细挺丛生的芦苇以及各式鲜活的水鸟与昆虫……一股生动鲜活之感跃然纸上,让人身心澄澈、精神怡然,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融入一片芳香四溢、清新烂漫的自然生态之中。


          《又一秋》90×68cm


          品读杨海滨的荷花主题作品,并不像张大千、吴昌硕等近现代艺术家是依靠留白来营造唯美的氛围或情境,并以较大块面的涂抹或泼墨来形成的掩映的硕大叶片来撑持画面。杨海滨的独特之处在于,选择运用深暗通透的墨色作为背景,衬托出荷花高贵、圣洁与纯净的品质和姿态,从而形成较为强烈的黑白灰对比。这种表现方式既使得他的画面中浮现出一种光影绵延、轻盈律动的视觉美感,也呈现出了杨海滨对莲荷水塘所寄予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如果单独从笔墨技巧上讲,可以看出杨海滨是有意识地减弱了单笔用线勾勒结构的表现形式,并倾向于采用块面组合、整体铺染的方法使得画面更加统一,再通过物象之间的明暗、虚实来体现它们的前后与穿插关系,特别是对主题的精致塑造和辅助背景的肌理性处理中,呈现出丰富而精彩的画面。杨海滨对于某些局部的刻画时,为了突出线条变化的节奏性与色墨晕染的韵律美,特意运用独特的技法强调并深化了笔质的意境和墨彩的韵致。

          实际上,杨海滨的花鸟画中已经具备了西方现代艺术中以点、线、面为主的构成与应用,在组合与重构的过程中形成了符合时代审美的设计感与装饰性。这种方式也是中国花鸟画进行现代性演变与创新的一种可循路径和有效方法。整体看来,杨海滨的花鸟画作品也呈现有一种温文尔雅的风度,笔墨之间流露着当代文人画家的精神旨趣和崇高关怀。



          杨海滨:融汇中西 历久弥新

          文/王平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报》社社长、总编


          在中国传统花鸟画中有一类非常重要的题材叫作“君子题材”,包括梅、兰、竹、菊、腊梅、荷花等自然风物。人们常把荷花与君子的品格气质联系起来,成为历代文人象征和体现个人修为的标准,而在传统文人画当中,尤其强调人品与画意的结合,所以,荷花题材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始终经久不衰。



          在荷花的绘画表现中,历代名家又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既有工笔勾写,也有工写结合,更有泼墨写意。一个画家选择适合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值得品鉴者仔细玩味其中独特的个性之处。例如,八大山人的冷逸荷花作品,恰是对照着他特殊的人生境遇。西方写实绘画传入中国后,荷花题材的表现更加生动真实,一如郎世宁细致精炼的风格。到近现代吴昌硕、齐白石等人在传统文人画中加入金石之气,酣畅淋漓的笔墨使得荷花更加绚烂多姿而不落凡俗。

          杨海滨在荷花作品中,往往是以“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形式加以呈现,体现传统文人画的特征。更为重要的是,杨海滨的荷花作品着意挖掘荷花本身的美感,其作品既兼容了西方写实主义与传统写意理念,对荷花自然面貌的刻画愈加多元,也寄托了杨海滨借物抒情、借物言志的文人情怀,使得情感思绪的表达更加丰富细腻,更为重要。同时,他笔下的荷花还凝聚着这个时代的鲜明气息。



          杨海滨的荷花作品具有工笔绘画的特点,尤其是对荷花的精致塑造,使得荷花总是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而荷叶、芦苇等荷塘中的其他物象均以泼墨、泼彩来表现,甚至采用了揉纸法制作肌理,如《荷花册页之五怡情》有一种雨后水珠在莲叶上滚动的质感,从而更加强化了画中荷花“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唯美意境。另外,杨海滨在作品中也会添加一些补景,如蜻蜓、蝴蝶等鸟虫来丰富画面。由此可以看到杨海滨对中国水墨绘画性的深入研究。

          在传统的文人画中常会有大面积的留白烘托意境,而杨海滨的作品基本都是满构图,并且在满构图中再突出荷花的主体地位。他在表现荷花时不厌其烦,无一不备,包括花蕊、莲瓣、莲蓬都非常精细地勾勒出来。原本会在细笔与泼墨之间产生的融合问题,因他有意识地统一了画面的底色而得以解决,使得荷花与荷叶等配景之间毫无违和感,形成了杨海滨在绘画语言上的独特之处。



          从艺术理念上讲,西方绘画更尊重科学,讲究客体物象的比例、质感等物性呈现出的美感,而中国绘画更注重内心,强调创作主体的精神面貌在绘画作品中的投射。而杨海滨运用写实手法表现了荷花的各种样貌,从含苞吐萼到蓓蕾初开,再从鲜丽娇媚到绿肥红瘦的过程都呈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如《连年有余》《又一秋》《睡美人》《俏英》等作品中,也寄予他在主观意识上的审美理想和心绪变化,从而明确地体现出杨海滨融汇中西、历久弥新的艺术风格。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称赞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说明自己的高洁人格。杨海滨画荷,多少也可以做如是观。“路漫漫其修远兮”,相信海淀的中国画之路能走得越远。


          《绝唱》136×68cm


          杨海滨:求真求美的荷塘意境

          文/于洋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荷塘素来是花鸟画创作的母题之一,有大笔淋漓的写意性表现,也有相对工致精巧的描画。杨海滨以“荷塘”为主体的花鸟画作品正好介于工笔与写意之间,并且融合了泼墨、泼彩等表现方法,使得画面能够在工细中体现出一种粗放感和混沌感。杨海滨在这个题材上已经做出了许多尝试,他经常用工笔的手法、工致的线条和晕染的色彩表现荷花本身的优美形态,然后用泼墨、泼彩的写意方法将花茎、藕节、荷叶、芦苇的艳丽与烂漫生动展现于笔下,形成了杨海滨荷塘绘画的独特风格。



          杨海滨的画作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纵向上强化荷花茎干的形式感,即使是在横向的画面切割中也带有一种起承转合的思考和想法,如《荷花四小通屏》等属于这一类作品;第二类是对荷塘小景的精致表现,这类作品凸显出影像聚焦式的观察方法,往往会近距离展现一朵或是两朵主要的荷花,前后多有枝叶遮挡掩映,呼应成趣;第三类作品是带有泼墨、泼彩特征的墨荷,笔墨更加放松率意。



          杨海滨非常注重对花卉形态的观察和总结,笔下的荷花角度不一,形态各异,既有荷瓣比较少但花瓣比较大的样式,也有已经盛开正在绽放的多瓣的白荷或粉荷。时节上,除了多表现夏荷之外,也有表现秋荷的作品,展现了杨海滨对于四时不同季节荷花的喜爱之情。需要着重点出的是,他在表现彩墨荷花这一类风格中,把充满梦幻感的唯美色彩汇入到墨荷的表现中,使得作品的整体感受更加蕴藉自然,在情感表达上也更加和谐统一。另外,杨海滨还在工笔荷瓣和写意荷叶之间添加了蝴蝶、蜻蜓等草虫,这些细节的描绘让画面更加生动。

          杨海滨在绘画上也吸收了近代以来潘天寿、齐白石等大家的艺术营养,并转化为自己笔墨风格。尤其是在画面构图较满的时候,更体现出物象之间明暗虚实的变化。荷花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从文人到百姓都非常喜欢的一种祥瑞题材,象征着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所以荷和莲一直以来是历代文人墨客歌颂和称赞的对象,同时也是民间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观赏性植物。杨海滨把创作题材锁定并聚焦于荷塘,一方面可以看出他对于荷和莲的醉心与钟爱,另一方面也会让他的作品得到更多藏家和百姓的青睐。



          杨海滨在很多画里面采用了干湿互破的技法,使画面产生了丰富的肌理效果,并且通过墨彩互溶的表现,使得绚烂的肌理变化又和近景中纯洁的荷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强调了画面的视觉张力。而且这种形式也与现代摄影的聚焦和虚景手法形成了某种互文关系,从而也体现了一种现代的形式感与构成感,让杨海滨在求真求美的荷塘创作中寻觅到了一种平衡的效果。

    1. 艺术评论
      1. 最新资讯
      1. 展览活动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39(s)   6 queries
      update:
      memory 4.214(mb)